37年后, 揭秘86春晚, 感慨万千, 张德兰真漂亮但赵丽蓉为何错过?
1985年春晚搞砸后,黄一鹤导演"面壁思过"了半年。谁能想到,这一思考竟让他在86年玩出了新花样。
说到86年春晚最大的惊喜,得从一个28岁的年轻人说起。那天,冯巩第一次踏上春晚舞台,八字眉、眼睛小,脸上还带着青涩,和搭档刘伟合说了一段《虎年谈虎》。
谁也没想到,这是他通往"春晚钉子户"的第一步。从这年开始,他就赖在春晚舞台上不走了,硬是连续霸屏33年,从28岁一口气演到61岁。
这种战绩,放在春晚历史上都是个奇迹。
更绝的是,他那句"可想死你们了",硬是让全国观众记了几十年。你说他上春晚次数多,怎么观众就不腻呢?大概是这位"冯氏喜剧"带来的笑声里,藏着最接地气的亲和力吧。
这届春晚,简直像个青年艺术家的试金石。
还有29岁的郁钧剑,那张俊脸跟刚出土的麦苗似的鲜嫩;30岁的笑林,当年多活泼一小伙,谁能想到现在已经离开11年了。
想到这儿,还真有点唏嘘。
对了,这届春晚还有个人必须提,那就是刘晓庆。她不光当了主持人,还和姜昆演了花鼓戏《刘海砍樵》,又独唱了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。
反串男孩时戴个帽子,那叫一个帅气。最绝的是她那种原生态的自然美,清新得不得了。再看看现在的她,变化是真大啊。
这些年轻面孔,后来都成了咱们熟悉的"春晚常客"。但那年的青春模样,大概是最让人难忘的吧。
说到86年春晚的经典节目,《羊肉串》这出戏背后的故事,可是有点意思。
这戏原本叫《自作自受》,是赵连甲和焦乃积写的,准备让赵丽蓉和陈裕德来演。这俩都是喜剧演员的老戏骨了,按理说应该很配。
可排练的时候出事了 - 两人的表演风格死活对不到一块去。这下可好,节目就这么搁浅了。也因为这个意外,我们在这届春晚上没看到赵丽蓉和陈裕德的身影,想想还真是遗憾。
不过,这戏还真是"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"。
陈佩斯可没把这当成捡来的便宜事。为了把这小贩角色演活,他可是下了大功夫。你看他跑到大街上,专门蹲点观察卖羊肉串的小商贩,学人家烤串的动作。
还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个造型 - 戴上大胡子,这一加戏可就更有味了。
这台晚会,黄一鹤导演玩的是"稳中求胜,稳中出新"的路子。你看他吸取了85年春晚失败的教训,这回可不敢再大胆瞎折腾了。
整台晚会显得中规中矩,却处处有亮点。
更重要的是,从这届春晚开始,咱们熟悉的那套"春晚模式"就算是定型了:群星荟萃、大腕云集、主持阵容专业、金曲必不可少、相声小品齐头并进,再来点煽情的桥段,这些都是黄一鹤通过前几届春晚慢慢摸索出来的"独门秘方"。
这不就是现在春晚的老样子吗?说起来,今天的春晚,还真得感谢当年黄一鹤导演的这番"稳中求进"呢。
86年春晚最惊艳的瞬间,绝对是香港歌手张德兰献唱的《春光美》。
她真的太美了,那种美不是现在网红脸的那种千篇一律,而是像玉兰花一样清新淡雅。歌声空灵,气质出尘,连春晚的摄影师都被迷住了,镜头就没离开过她。
《春光美》这首歌一开场,前奏就让人心都静了下来,再配上她深情的演绎,简直就是人歌合一。后来她还唱了首欢快的《祝福歌》,但大家记住的,偏偏就是这首《春光美》。
这一年的春晚,还创新性地推出了经典歌曲大联唱。这个创意厉害了 - 把最经典的部分串在一起,让观众用最短的时间,看到最多的歌手,听到最多的好歌。
你看这阵容:成方圆、蒋大为、郑绪岚、牟玄甫、李维康、郁钧剑、董文华、笑林、刘晓庆、姜昆、耿其昌、刘斌,轮番上阵。
《请到天涯海角来》、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》、《回娘家》、《阿里山的姑娘》、《我的中国心》,一首接一首,听得人是真过瘾。
要说最打动人的,还得是郑绪岚和牟玄甫合唱的《化蝶》。把《梁祝》改编成歌曲,本来就是个绝妙的主意。郑绪岚柔美轻盈的声线,配上牟玄甫清澈淳厚的嗓音,把这首歌唱得如泣如诉,像只蝴蝶一样飞进了观众的心里。
殷秀梅的《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》一开嗓,那股子豪迈劲儿就出来了。成方圆的《我多想》轻松欢快,郁钧剑的《过新年》满是节日氛围。
苏小明的《军港之夜》和董文华的《望星空》,又把人带入了诗一样的意境。
这些歌,现在听来都还那么动人。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音乐,就是有一种最真诚的力量,直击人心吧。就像有人说的:"好歌恒久远,一首永流传。
"这句话,用在86年春晚的这些歌曲上,再合适不过了。
86年春晚上,黄一鹤导演玩了一把大的,把《断桥》这出戏给玩出了新花样。
啥花样?他把全国几大地方戏曲硬是揉到一块去了:上海越剧演员方亚芬演白素贞,说着软糯的吴侬软语;四川川剧演员陶长进演许仙,一开口是地道的四川话;河南豫剧演员小香玉演小青,那嗓门一亮,豫剧腔调就来了。
这下可好,剧中人互相都听不懂对方在说啥,但台下的观众却笑得前仰后合。
要说这届春晚的笑点,光相声就来了四对重量级的:刘伟和冯巩的《虎年谈虎》应景又搞笑,笑林和李国盛的《怪声独唱》玩出了新花样,侯耀文和石富宽的《戏迷》有滋有味,姜昆和唐杰忠的《照相》包袱一个接一个。
但最绝的还得是四川谐剧演员沈伐的《零点七》。虽说是用四川话演的,地域性挺强,但沈伐那个表演,简直绝了!讽刺一个川剧男旦演员小凤鸣私下走穴的丑态,那叫一个惟妙惟肖。
他那句"演员打粉定妆,又不是墙壁上刷灰浆",还有"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唱旦角的,老娘还是唱得来大花脸,耍得来大关刀",每句台词都诙谐幽默,接地气,说完就让人忍不住笑。
这一年的相声、小品、戏曲节目,可以说是各显神通,让观众笑得合不拢嘴。这种把地方特色和全国观众的笑点完美结合的本事,真是绝了。
再说说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艺术家,每每想起,都让人心里一阵酸楚。
李婉芬和周国治在春晚上演了个小品《送礼》,一个送礼一个收礼,闹出了不少笑话。这俩人可不是第一次合作了,之前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《四世同堂》里就演过一对"欢喜冤家"- 一个是俗不可耐的大赤包,一个是坏到冒油的冠晓荷。
李婉芬还因此拿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呢。谁能想到,这两位观众熟悉的面孔,一个走得才69岁,一个才68岁。
说起郭颂老师,那可是把一生都献给了东北民歌。《新货郎》、《乌苏里船歌》、《串门》,哪首不是接地气的好歌?那年春晚,他唱了首《送菜进城》:"春季里来杏花红,挑上那个青菜哟进了城。。。"简单的词儿,朴实的调子,却唱出了满满的生活气息。
2016年,这位85岁的人民艺术家也离开了我们。
侯耀文、唐杰忠、笑林、郭昶、陶长进、余剑。。。这些在86年春晚上给我们带来欢笑的艺术家,如今都已经不在了。
37年过去了,现在的春晚和那时比,变化是真大。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对春晚的期待不再那么强烈了?可能是节目太多了,可能是笑点变了,也可能是我们都长大了。
但你说这些年,我们身边的东西哪个没变?楼变高了,路变宽了,手机从大哥大变成了智能机,连看春晚的方式都从全家围着一台电视机看,变成了人手一部手机。
但有一样东西,好像从来没变过 - 那就是每到除夕,我们还是会期待着新的一年会更好。
想想86年那台春晚,它就像是打开记忆的一把钥匙,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年轻的面庞,听到了那些动人的歌声,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喜气与温情。